【三街會館】

P1020733.jpg

▲一點多抵達飯店,我們先將行李寄放在大廳,步行至澳門歷史城區,首先印入眼簾的是三街會館。

以下介紹出自維基百科

三街會館(Pagode Sam Cai Vu Cun)(又名關帝廟),是位於澳門特別行政區議事亭前地旁邊的廟宇,為早期澳門華人商家的議事場所。2005年以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

會館在明代末年已經出現,至清代粵海開關以後始定名為「三街會館」。「三街」指澳門最早的三條街道:營地大街、關前街和草堆街;「會館」則由三條街道的商行組成。三街會館初設時為商人議事的場所,澳門的商賈們在此聯絡感情、溝通商情,也是清政府發佈公告的重要場所。日子一久,三街會館成為澳門華人的議事場所;而後來的澳葡政府也以會館作為聯繫華人的唯一機關。

三街會館的建築已無從考證,經數次大修而成為現今的面貌。會館開設之初,即設關帝像供奉。由於起初時議事場與廟宇合一,而後來三街會館功能消失,廟宇成為了會館的主要功能,故被人直呼其為「關帝廟」

P1020734.jpg

▲非常精巧的關帝廟。

P1020735.jpg

▲城區內專門介紹世界遺產的說明。

【民政總署】

民政總署大致上承襲了澳門原來的臨時市政機構的職能,為居民提供文娛康樂、衛生監督、執照發放、園林綠化、道路渠務和交通運輸管理等公共服務,但並非市政機構的延續。前身之市政機構(臨時澳門市政局、臨時海島市政局)在民署成立後同時被撤銷。民署與上述的臨時市政機構並無聯繫。 

民政總署設有管理委員會負責領導民政總署的所有工作、諮詢委員會,其大部分成員由原來的臨時澳門市政議會和臨時海島市政議會的議員過渡至該委員會內,以及監察委員會,負責該署的財政和財產的監督工作。 

民政總署總部設在民政總署大樓,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澳門歷史城區」建築群之一,另外在中區、台山、黑沙環、氹仔和司打口設有「市民服務站」,為居民辦理各類型市政事務手續。(出自維基百科

P1020736.jpg

▲兩層樓精緻異國風建築。

P1020740.jpg

▲中庭花園。

P1020741.jpg

▲花園小巧。

P1020742.jpg

▲賈梅士雕像。

賈梅士(葡萄牙語:Luís Vaz de Camões,通寫Luís Camões,約1524年-1580年6月10日)為葡萄牙詩人,被公認為葡萄牙最偉大的詩人。他的詩被與荷馬、維吉爾、但丁和威廉·莎士比亞的作品相比。他寫了眾多詩和劇作,但是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史詩路濟塔尼亞人之歌(《葡國魂》)。維基百科

P1020743.jpg

▲逗趣的噴水口。

P1020744.jpg
P1020745.jpg
P1020746.jpg

▲隨意走走晃晃。

【議事亭前地】

議事亭前地(葡萄牙語:Largo do Senado)俗稱「噴水池」,是澳門的一個廣場,位居澳門半島中區,面積3,700平方米,是澳門四大廣場之一。2005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議事亭前地北連板樟堂前地,南臨新馬路,南闊北窄,呈狹長的三角形,為熱鬧的商業及文化活動區。(維基百科

P1020748.jpg

▲民政總署斜對面。

P1020749.jpg

▲民政總署正對面就是議事亭前地,應該也是全澳門人潮最洶湧的觀光地吧?一旁拌手禮店林立,到處都是觀光客。

【仁慈堂】

仁慈堂大樓(葡萄牙語:Santa Casa da Misericórdia) 是位於澳門特別行政區議事亭前地旁邊的磚石建築物,為澳門慈善機構仁慈堂的物業。2002年獲澳門政府授予仁愛功績勳章[1];2005年以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仁慈堂大樓的地下是澳門政府部門公證署的辦公室,二樓則為仁慈堂博物館。(維基百科

仁慈堂博物館(葡萄牙語:Núcleo Museológico)是位於澳門議事亭前地仁慈堂右巷二號仁慈堂大樓二樓的一所以天主教為主題的博物館,由澳門慈善機構仁慈堂值理會管轄。(維基百科

P1020750.jpg

▲仁慈堂入口位於小巷內。

P1020778.jpg

▲開放時間雖然寫著10:00~17:30,但中間有長達2個小時的休息時間,我們等到工作人員返回工作崗位後才入內參觀。

P1020777.jpg

▲於1568年接尼西亞主教銜到澳門工作,管理教務,首創仁慈堂,白馬行醫院及拉匝祿麻瘋院。1576年成立天主教澳門教區,領導遠東教務,賈主教被委為首任主教。1581年退隱,二年後逝世,葬於大三巴聖堂,後移骨殖於大堂。(維基百科

P1020776.jpg 

▲登2樓入口處。

P1020771.jpg
P1020772.jpg

▲售票處。

P1020775.jpg

▲一人五圓,不貴。

P1020752.jpg

▲門票與簡介。

P1020753.jpg

▲展出品不是特別多,我跟老媽也沒什麼心一一欣賞,整個走馬看花。

P1020754.jpg
P1020758.jpg

▲在2F露台晃晃。

P1020761.jpg

▲露台上的假花...

P1020762.jpg

▲議事亭前地的波浪地磚很美。

P1020764.jpg

▲看起來很美,但好熱。

以下仁慈堂博物館展出品:

P1020765.jpg
P1020766.jpg
P1020767.jpg
P1020768.jpg
P1020769.jpg
P1020770.jpg

【聖母玫瑰堂】

玫瑰堂(葡萄牙語:Igreja de São Domingos),正名為玫瑰聖母堂及聖多明我教堂,由天主教澳門教區管理。位於澳門的市中心,建立於1587年,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

歷史:1587年,由西班牙聖多明我會所建,奉玫瑰聖母(Our Lady of the Rosary)為主保,次年由該會的葡萄牙教士所接管。由於起初只由木板搭建,故被華人稱為「板樟堂」,直至17世紀方改為磚石的結構。1874年曾因火災而焚毀,當年重建後則成現在的規模。

1929年起,天主教澳門教區主敎批准把花地瑪聖母像供奉在玫瑰堂中,讓信徒敬奉;每年的5月13日前,玫瑰堂會舉行九日敬禮;13日當天下午,更會舉行盛大的聖像巡遊,是本澳所餘不多的天主敎節日活動,極具特色。巡遊於下午六時開始,先在玫瑰堂內舉行奉獻典禮、聖體降福及葡語彌撒,隨後將花地瑪聖母聖像移入一座轎內,由身穿白衣、頭戴白紗的聖母元後團女團員抬著,以玫瑰聖母堂為起點,抬聖母像遊行,沿途誦念玫瑰經,歌唱聖詩,經南灣及西灣往西望洋山海涯聖母小堂前地。値得留意的是,遊行隊伍的尾端會跟著三個牧童打扮的小孩,以紀念當年花地瑪聖母向三牧童顯靈的奇蹟。這條路線是現存聖像出巡活動中最長的,因此當到達主敎山時,已是黃昏日落時份,巡遊隊伍手持蠟燭遊行於山上,宛似一條火龍,場面旣壯觀,又肅穆,充滿了宗敎氣氛。

1990年代及在2006年進行大規模的重修。聖堂旁的鐘樓改建為聖物寶庫,展出澳門教區的文物;而現在此為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份;不少在澳畫家曾經對其進行描繪。

建築特色:教堂的正面上方刻有多明我會的徽號。正面上下共分三層,每層都被不同款式的圓柱分隔出門窗位置,頂部則為三角楣,是十七世紀教堂的豪華風格。而內部則由一高高闊的主殿及兩個側堂所組成,主殿和側堂由幾個圓拱門隔開,而主祭台和主殿之間也有一圓拱分隔,小祭壇則設於側殿。(維基百科

P1020779.jpg

▲過個轉角就遇到這顯眼的聖母玫瑰堂。

P1020781.jpg

▲教堂內部。

P1020782.jpg

▲弔燈,沒有特別華麗。

P1020784.jpg

▲小卡。

P1020785.jpg
P1020786.jpg
P1020787.jpg

▲教堂跟歐洲的比起來規模還是小了些。

P1020788.jpg
P1020789.jpg

▲聖物寶庫(Tesouro de Arte Sacra,又稱玫瑰堂聖物寶庫)位於澳門玫瑰堂右側,樓高三層,於1997年11月23日啟用。展出澳門天主教會的文物300多件,包括彌撒使用的銀器、銅器和鍍金器、木質、石膏和象牙聖像,其中以油畫《聖奧斯定》和木雕《被綁的基督》最為珍貴;也有聖經故事版畫和手工精美的絲繡法衣。三樓有兩座19世紀鑄造的銅製大鐘,是澳門最古老的。由於年代久遠,它們清脆的鐘聲已成為了絕響。(維基百科

走到這我跟媽媽都有點累了,加上老媽有腳傷,我們沒有再前往聖物寶庫參觀,直接找餐廳吃飯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ru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