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站,網走監獄博物館。
▲離開美幌峠繼續開了約5X公里抵達網走監獄博物館。
▲抵達時間約下午3點,時間還蠻足夠可以參觀全程。
▲下雨天可免費租借雨傘。
▲入口處的『鏡橋』。
▲以清流為鏡,反省吾身,期許受刑人出了刑務所可以洗心革面,於是就漸漸被稱為鏡橋。迄今,網走刑務所共改建過四次橋身,目前的鏡橋保留了第二代的仿念珠橋身以及第三代的三角形支架橋身,重現歷史光景。
▲鏡橋底下的蓮花。
▲來到網走監獄啦!
▲監獄食堂,但抵達時間已經是下午,且聽說餐點有點平淡,畢竟是在監獄,伙食不能提供太華麗。
▲參觀費用頗合理,大人只要1,050円。
▲入口處。
▲刑務官。
▲臉超白的!而且個子無敵矮小,大約只有150公分高吧!?威嚴度大降...
▲五寸釘寅吉,他可是明治時代的逃獄王!服監期間共脫逃了6次,但又都被抓回來... 直到1924才得以釋放回家。
有關五寸釘寅吉,詳細介紹可參考官網:
過去的犯罪者,曾被視為英雄。
亂世造英雄,生於明治時代,傳說般的男人,叫做五吋釘寅吉。五吋釘寅吉,本名西川寅吉,文久元年[1861年]生於現今的三重縣,出身農家,排行二男。寅吉14歲時第一次犯罪,為了替在賭場作假被殺的叔父報仇,他潛入敵人住處,殺死敵人的頭目及囉囉4人後縱火逃亡。由於尚未成年而被免除死刑,判了無期徒刑關入三重牢獄的寅吉,因得知仇家還活著而脫獄逃亡。為了報仇,走遍各地賭場。之後時代改變,年號改成明治,賭場被查。寅吉被捕後又回到三重牢獄,因二度逃獄,被移送到秋田集治監獄。可是寅吉在這裡又輕鬆逃獄了。從秋田逃往故鄉三重的途中,寅吉利用在監獄學會的詐賭手法,在靜岡的賭場大賺一筆,因天生手巧未被識破。後來因為他一個人贏的太多,引起亂鬥事件,造成數人受傷而被通緝。寅吉在躲藏時被巡邏的警官發現,逃跑途中不慎踩到釘有五吋長釘子的木板,就這樣踩著板子跑了12公里,最後筋疲力盡被捕。從此被取了[五吋釘]的異名。寅吉被移送到東京的小菅監獄,之後轉送到北海道,這時寅吉的名字全國知曉。在樺太集治監獄,寅吉受到其他囚犯的敬畏,在囚犯的幫助下成功的逃獄三次。第一次在明治20年的夏天,他在獄內作業時將弄濕的獄服往牆壁貼住,利用一瞬間的吸著力翻越過牆,搜查的人都因為他過人的腳力,而吃盡苦頭。
寅吉神出鬼沒,今天出現在札榥,明天出現在留萌。除了把從富商家偷來的錢像流水般的豪賭外,也將錢財分給開墾的農民或從外地來工作的家庭,因此一夕成名,成為百姓間的英雄。但是半年後終於在釧路的賭場被捕。第二次逃獄是當年的冬天,寅吉趁著大雪後的除雪作業,假裝被捲入同伴除雪時的雪煙後逃亡。三個月後在函館被捕,再度被送回樺戶。第三次是趁同伴在伙食中夾藏特製鑰匙,打開鎖銬後逃獄。恃機躲過警察的蒐尋,逃離北海道消失在關西大都市-大阪的人群之中。之後因無法躲過全國布下的搜查網而在福岡被捕,再度被送回北海道,這次被收容到空知集治監獄,但不久又再次逃獄。寅吉當時已年過四十,也許體力已衰不復姣健,一星期內即被捕,被收容至釧路集治監獄。之後當釧路集治監獄遷移至網走時,他和其他犯人一起被移到網走。寅吉的逃獄共6次,是前所未聞的逃獄經歷。從14歲開始通曉惡道的他,到了網走後改過著沉默平穩的生活。寅吉將獄中勞役所得的微薄金錢不斷寄回給留在故鄉的妻兒,季節變換時也一定寫信問安。大正13年9月寅吉漫長的獄中生活終於劃上休止符,此時寅吉已經72歲,但迫不及待等著他出獄的是歌舞劇團的人。獄方得知情形後擔心他被利用,特地調開釋放日,讓他秘密出獄。但寅吉最後還是無法拒絕劇團的邀請,組成[五吋釘寅吉劇團],作全國巡迴的表演。寅吉被多個劇團利用後,最後竟然被拋棄。昭和初期回到故鄉三重縣,受兒子的照顧,生活平穩的終其一生。
▲日文說明。
▲1912年起,開始使用腹地內的黏土製造紅磚瓦,自1919年起共費時5年,完成了紅磚瓦門。至今仍為網走刑務所的代表景物之一,也就是被稱為「紅磚瓦門」的正門。大門高度4.5公尺,全長1086公尺,共使用150萬塊的紅磚瓦所建成,連大門的基石及圍牆上的笠石也都是用採自所內的軟石所建造而成的。
▲網走刑務所舊廳舍。
▲外頭的蘭花。
▲建築風格為1877年左右,不論是在學校或公家機端都可看得到的建築樣式,也就是和洋合璧的俗稱「仿洋風建築」。本廳舍於1909年因火災燒毀後,於1912年重建而成,1988年遷址保存至今。
▲舊廳舍內展示的物品。
▲探監場景重現。
▲此門為1919年網走刑務所開始著手紅磚瓦門牆工程所完成的第一座大門。其後受刑人一磚一瓦地將紅磚瓦砌上,耗時5年於1924年完成了全長1080公尺的紅磚瓦圍牆。
▲網走刑務所水門。
▲每一個介紹點都有蓋章行程。要很認真才能蒐集完!我很努力拍照,回家還是發現漏了好幾個...
▲水門做工的受刑人以及刑務官。
▲NIPOPO是北方民族的守護神。NIPOPO具有樹的小孩、人偶之意。
▲跟天都山上的一樣,這具比較迷你。
▲跟著指標網資料館、裁判所前進。
▲網走區裁判所。
▲此建築物建於1952年,當時釧路地方法院網走支部為了改建新廳舍將拆毀舊廳舍,於是接收了單獨法庭合議室、合議法庭、臨時監置室以及拘留詢問室的一部分而將其復原保存下來。不論格局或大廳的配置及高度、大小當然都與原來的建築物相同,連法庭內部的道具也都是展示當時實際所使用的物品。
▲還原場景。
▲老實說場景還蠻真實,現場又很安靜,有點詭異的感覺。
▲不良少年的飛機頭很搶戲!
▲女子看守所!不知道這位婦人是犯了甚麼罪呢?
▲休息所。受刑人於獄外作業,無法當日來回時,就在被稱為『休息所』的臨時小屋裡過夜。當1891年中央道路開挖工程時,共投入了1200人的受刑人人力,於是也被稱為『移動監獄』。
▲裡頭有大量的受刑人蠟像。
▲加上有些還有機關會動作,雖然大熱天的,還真是陰森,有點嚇人。
▲整個動作很逼真,有逛鬼屋的感覺。
▲超怕其中一具突然掀開棉被跳起來,那我應該會嚇死!
▲這...
▲味噌工廠。為了節省經費,追求自給自足的網走邢務所於監獄成立不久後的1892年,建造了約100平方公尺的工廠生產味噌、醬油。
▲釀味噌、醬油的工作場所,受刑人每天也是要工作地!
▲超大味噌桶!
▲網走監獄頗大,博物館貼心提供的休憩所,造型也是符合現場氛圍。
▲舊網走邢務所職員宿舍。此建築物重現了當時被稱為『看守長屋』的網走邢務所職員宿舍一景,將當時結束網走邢務所工作後回到家的父親和忙於準備晚餐的母親,及在一旁等待著晚餐的孩子們的宿舍生活情景,栩栩如生地重新呈現眼前。
▲廚房,古早的感覺。
▲一家人和樂融融。
▲妻子有美艷!但表情有些呆板。(我要求也太多~)
▲母親的背影。
▲耕耘庫。以農場邢務所聞名全國的網走邢務所,於1896年時開墾的農地共達220町步(21,800英畝)。耕耘庫為收放農機具及肥料的倉庫,也用來儲藏已收獲的農作物。
▲曬稻子。稻架就是稻子收割完後曬稻子用的木頭架子。在網走邢務所的住吉農場裡有稻田,當秋季收割時,處處都可以看到曬稻子的景象。
▲耕耘庫內。
▲受刑人打馬蹄鐵中。現場還有配合聲光效果!
▲醃菜庫。網走地區開始自給自足耕作蔬菜是在1882年,也是網走農業的起點。網走分監也於創設時就開始栽種蔬菜,等到後來二見岡及湖畔農場開墾完畢,開始穀類生產之後,自給自足體制也步上軌道。
▲監獄歷史館。現在的刑罰從以前的懲罰刑,改為自由刑。所謂自由刑,乃是拘禁限制人們「盼望自由自在生活」的慾望。受刑的目的不單是限制自由,更以根除降低受刑人的犯罪性,回復社會生活為目的。本資料館詳細展示受刑人在北海道開拓史上的角色功能,並藉由監獄的生活、規則和勞務作業,展示明治時期至今的刑務變遷。
▲歷史館入口處。
▲很意外的通鋪頗蠻整齊且溫馨耶~(個人並沒有想要住的意思!)
▲單人房看起來還頗豪華!
▲還有電視機會不會太超過?(但我還是不想住)
▲餐點看起來也蠻可口的,日本人果然很會包裝!
▲這餐是午餐,營養健康均衡。
▲服監的生活作息表,一週菜色等介紹。
▲根本專業化經營!
▲知名觀光景點,有中文介紹也是很基本的!
▲這區可以親身換上服刑人的衣服以及斗笠拍照,但我完全不想...
▲歷史館上映了一齣『赤色森林之囚』,利用聲光投影效果,彷彿身歷其境,還蠻有趣的。
▲中文介紹以及實際體驗區。
▲從網走到旭川這228km的道路就是由這些受刑人所開墾出來。
▲館內也有一座第二代鏡橋展示。
▲受刑人所穿的手銬、腳鐐以及服飾。
▲食物們。
▲離開歷史館,來到了二見之丘農場。明治29年,在網走西方的丘陵地設置『區斜路外役所』,作為網走監獄農園作業的前導設施。由於它的位置可以眺望網走湖及能取湖兩湖,因而改名為二見之丘監獄分所。時過百年,到今天二見之丘農場仍然是網走監獄重要的食物基地。(取自官網)
▲網走監獄廚房農場。
▲二見之丘農場農舍。
▲入口處。裡頭是場長辦公室。
▲雕刻班。
▲食堂。(好恐怖)受刑人於膳堂集體進食。每天的餐食對受刑人來說,都將轉化明日從事勞動的重要動力。食材均來自他們親自耕作的二見農場,更能感受到農作與勞動的可貴。膳堂裡配置有桌椅,由專責人員配膳,受刑人坐在規定的座位上進食,並需“全部吃完”!
▲作業場。當下雨時囚犯無法在室外工作,就在此進行收割後的蔬菜、穀物等分類作業。二見農場的溫差甚烈,像馬鈴薯、紅豆、菜豆等作物收獲特別多,生產物品出貨前的作業,如分類、裝箱等都由囚犯進行。由於土地肥沃,所孕育出的低農藥農作物需求量龐大,囚犯們在廠內圍著暖爐,為農產物品出貨以及下一季的作業趕工忙碌。
▲茅廁,裡面還有個人。(真的是務求逼真的博物館!)
▲洗衣洗鞋場。此房間建於明治29年(1896年)時,稱為『檢身鎖鏈場』(檢查受刑人身體裝著),是受刑人早晚進出時刻,所穿脫戒具的地方。隨著規則改變不再需要戒具時,此地成為受刑人從農場返回時,清洗手腳、衣鞋上的髒污間。
▲炊場。調理受刑人食物的地方。因需每天準備50份人以上大量的食物,使用大型的調理工具、煮鍋等。農業繁忙時期受刑人需工作至深夜,勞動量也增加,除了正常三餐外還要增添分配給受刑人食物如丸子、紅豆麵包等額外餐點。負責煮食的受刑者通常是從早到晚都在忙著準備餐點。
▲浴場。此浴池是從監獄興建完成至昭和初期時所使用的浴池。雖然入浴對受刑人來說是一種最大的享受,但是必須讓眾多的受刑人在僅有的兩座浴池內短時間入浴完畢,所以受刑人得按照規定,依序入浴。與一般的家庭浴槽相比,監獄的浴池較深,深達98公分,這是因為監獄規定禁止坐著入浴,必須以跪立於浴池內,並將雙手舉起的姿勢入浴。當新浴池興建完成後,這裡作為倉庫使用,由於浴池的深度剛好可以用來放置『醃漬蘿蔔』的桶子,且溫度也非常合適,讓浴池能有效地再被利用。
▲教誨室。此處為進行教誨的講堂,以宗教的力量緩和受刑人因犯罪紛亂的心,引導其邁向更生。由僧侶、牧師等民間有志人士來此慰問受行者。戰爭時正面改為祭壇,在戰後則成為不具宗教意義的活動表演舞台。融合了西洋建築風格,裝置有天花板的小照明設備、西洋式窗戶等元素,採用與本所教誨堂同樣的建築樣式。教誨堂在當時對囚犯們具有特別的意義,是他們心靈的歸宿。
▲舍房。現存最古老的木造監獄,共分第1舍、第2舍、第3舍,以十字形構成,配合昭和25年(1950年)減少收容人數政策,將第2舍拆除只使用另外兩間。牢房的特徵使用鎧格子(斜窗格)、牢房相對、視察口、餐具口、天花板觀察窗口等,是本所牢房的特色。走廊鋪磚,廁所則擺放置型馬桶。可以隨時變化並顧及收容者人權,後來將牆壁拆除改建為單人舍房。走廊只放置兩台款盧,為抵禦寒冬在牆壁中打入木板、天花板蓋上塑膠布,這些防寒保暖對策與受刑人監獄共同熬過了100年以上的風雪歲月。
▲中間鎮靜衣,感覺就是精神病院的人在穿的。
▲受刑者的衣服。
▲左邊是現在的收容人所穿,右邊則是昭和19年的服裝。
▲網走邢務所較著名的事件,用迷你型展覽模式呈現。
▲網走刑務所二見岡支所的通信工具。於1896年設立的網走刑務所二見岡支所直到1937年電話線才開通使用。電話開通之前的期間,遇到緊急聯絡或定期報告時,信鴿是當時的通信方法之一。即使距離數百公里,耗時數日,信鴿還是能正確地歸巢,是當時常被利用的有效通信工具。
▲網走二見湖畔神社。此神社是網走刑務所二見岡農場的受刑人們於1913年在可俯瞰二見岡的地方,種植櫻花,所蓋的神社。
▲五翼放射狀平房監舍。目前的監舍是1909年火災燒燬舊監舍後,於1912年重新建的新監舍,別於過去的並排狀監舍,改採放射狀建造。以中央監視處為中心,採雜居房、獨居房、盔甲格子、箭狀格子等獨特的建築手法建造而成,一直使用到1984年9月為止,在學術上是非常具有價值的建築。
▲中央監視處。明治政府的監獄建設不亞於國外,監獄導入以英國建築為中心的放射狀監獄。網走監獄將比利時魯汶監獄作為雛形;呈放射狀條型的五棟牢獄,以監視中心點互相連結著,藉此有效率地控管226間牢房。另外在天花板的採光窗嵌入透光玻璃,利用自然光源促使衛生管理更加地便利。此監獄由上空俯視,形狀似如人手將五指張開的模樣,自明治45年(1921年)使用長達72年,在昭和60年(1985年)移址修復於本博物館。於平成17年(2005年)被指定為國家重要文化財。
▲獨居房。大小約3疊(4.95平方公尺),容納人數1名。用來收容違反規定或無法與其他受刑者共同生活的犯人。為斷絕獨居房內之囚犯與他人的接觸,窗格採用矢舌格子之等差視覺設計,房內無法觀察走廊情形,同時方可將暖氣從間格處傳入,牢房結構則以鐵建造。
▲第4舍24房,曾於昭和19年(1944年)夏季發生逃獄事件。逃獄者為曾從包括網走刑務所在內等4座刑務所逃獄的『昭和逃獄魔神』。昭和11年(1936年)青森刑務拘置所、昭和17年(1942年)秋田刑務所、以及昭和18年(1943年)4月移致到網走監獄1年4個月後,於昭和19年(1944年)8月26日再度逃獄。他使用的手法分別是:在青森監獄使用鐵絲製作鑰匙、在秋田打破天花板的換氣窗、在網走破壞監視口。昭和21年(1946年)在逃亡途中被逮捕,被拘留在札幌刑務所,但其後又以自製的鋸子鋸開地板,並以餐具挖掘地道脫逃。其後有人將此『昭和逃獄魔神』之故事寫成小說『破獄』,並由NHK製成電視劇,一時蔚為話題
▲『昭和逃獄魔神』。
▲雜居房。房間大小6疊(9.9平方公尺),容納人數約3~5名。此間牆壁窗格採用特殊的鎧格子(斜窗格)。將菱形窗柱斜向組合並於等間格處留下空隙,此建築功法能使人於走廊處觀察牢房內的情況,同時又能阻斷對面牢房互相窺視。
▲房舍內的暖氣設施。
▲浴場。網走邢務所採『添加熱水方式』的浴室於1909年被大火燒毀了,之後重建而成的是採用蒸汽加熱方式的現代化水泥浴池的浴室。
▲浴場。為使近1000名的受刑人能有效率的洗澡,入浴時間為15分,依照刑務工作的組別分組入浴。再脫衣處脫去衣服後,於第一浴槽前排開,依看守號令進入浴槽。三分後起身、清洗身體後進入第二浴槽,接著刮鬍子。所有動作時間皆為三分完成,含脫衣總共15分完成入浴動作。浴槽之所以建造較深,是為了讓囚犯不必屈膝且必須高舉雙手入浴洗澡。雖然同樣不允許私下談話,但入浴依然為受刑者最期待的時間。
▲磚造獨居房。
▲在明治時代,凡是不遵守監獄規定者就會受到減少伙食及獨居隔離的處罰。在黑暗且沒有窗戶的獨居房內生活,對受刑人而言是非常難熬的日子。
▲懲罰房。
▲這是樺戶(現在的月形町)急治監用的懲罰房。小屋周圍被圍上柵欄,一絲光線也無法進入,於是也就被稱作『暗室』。
▲逛完一圈又回到網走刑務所舊廳舍。
▲典獄長。刑務所長官稱為典獄長。明治10年(1880年)典獄長並不被限制於法務人士,可以借助警察署長、車站長、郵局長等兼任職務,窺伺當時足以影響地域的權利人士。此景為典獄長正在進行食物檢查。食物由刑務所內部製作,在配膳前必定進行檢查。
▲教誨堂。
▲此堂為1912年整修時建造,對受刑人而言,這裡是『神佛所在之處』,所以比蓋任何建築時都更用心建造。在監獄裡,擁有宗教信仰是很重要的,教化引導受刑人們遵守獄中規定,抱持希望改邪歸正,重新做人。
▲教誨堂內部。
參觀完一趟網走監獄,收獲良多,一方面展出豐富,另一方面也佩服日本人對於博物館的用心,從很多小細節裡都可以看得出來。推薦來網走觀光一定要來此走一趟!